國術需要細細品嘗與享受…這裡有圓明武學眾學員以半年達成「用國術對打的夢想」的經驗分享。

目前分類:初習者雜記 (25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張相片
前陣子大陸有「武林大會」節目,我是看好的,雖然前陣子看起來每種拳打的都像摔角,但我想"認真發展"應該就可以找到一條出路或風格出來。(白話一點就是一看您對打的樣子就知道你是練什麼的)像我們除了傳承班也嘗試著格鬥班的實驗教學。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內外家很少有明確定義,在我認為以肌肉、結構為主的武術訓練為外家,以神、意、氣等常人看不見的世界為主的是內家。如一所謂的外家拳武術能夠深入上述世界也可稱為內家,而練太極、形意、八卦者如果不了解內家世界也只是外家的練法練所謂的「內家拳」!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有學員問起中華武術為什麼那麼多招式?我想因為中華地區可能常戰爭,各地區的人常被趕來趕去,因為不同的族群融合造成武術的多樣化,許多招式別具特色。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這次套路練完了之後老師問起小八極套路中美人紉針這招,
老師問:你這招怎麼用?
我回答:左手抓、右手推,作摔法用。
老師說:如果是我我會右手拍,先破罩再說。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是風聲?是鼓聲?是心跳聲?
您可曾感到空間中的波動嗎?當歐吉書教練的鼓聲響起,我乘著鼓聲的翅膀,刀隨風而動,似乎省力了許多。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選擇題考試:頭、手、腰、腳要斷那裡你自己選一個吧!我有時候會認為老師心中是不是這麼想的?在格鬥八極的三盤絞扣特性之下,老師在作組手過程中很自然的就轉到某個角度,當您抵死不從的時候他又會順力轉到另一個角度,最後發現一個現象,你越是抵抗就越是深陷泥沼,到最後都是你自己催毀你自己。一個以剛猛見長的八極拳,被釋放到這樣的程度,在我看來是升華許多了,因為不用太費力、不用比功力,只要這裡撥一撥,那裡轉一轉,把你打個結,就解決了這個爭執,圖是老師作獻肘一式的側照!這圖同時也藏了一個眼法的玄機可揣摩,下方附上兩個身體扭曲的美形圖選擇圖,大家欣賞猜一猜,答案就藏在影片中自己找吧^^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丹經《悟真篇》云:始於有作人爭覺,及至無為眾所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常看老師隨手技法我們學習就不是那麼順利,如此圖紀教練推不動單腳站立的老師,雖然照片拍的有點斜,仔細看壁上線可知老師只是獨腳站立,甚至連明顯的前傾、沈腰、坐跨都沒有,請教老師,常發現是基本動作不夠確實,八卦掌重擰旋,需重新再理解擰旋的意義,從外形而到內在,如此圖是內在擰旋之力。作學問時,每當有疑惑時需從原點找,重新再面對自己,把自己當作一個藝術品盡善盡美的雕琢,如此始乎規矩,中乎規矩,自然化乎規矩,甚至神乎規矩,乃至創造規矩。我想學藝即是如此,透過學藝的過程開發自我,舉手投足皆符合藝道,才有可能神乎奇技!我是這麼想的。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吳教練這張圖很有趣,曾經有學員問起取方用兩隻手控制受方,受方另一隻手不會攻擊嗎?曾痛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不容易的!這個動作是八極拳的小纏絲手,是八極的一個纏絲運用法,如何習纏絲,參考"陳鑫" 所著"陳氏太極拳匯宗"之論述: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這張圖很難得,乍看之下手指的位置好像用指尖馭劍,其實是老師在練雙劍時脫劍,雙劍比單劍更難練,到現在老師已年過五十還是練習不懈突破自己原有的能力,吾等小子更應迎頭緊追。隨著這圖讓我想到隔空馭劍之術,勾起了小時候港漫的回憶,在印象中武俠漫畫最早出現的隔空馭劍之術是1986年風雲的作者馬成榮的成名作中華英雄主角華英雄與日本刀法大家「無敵」決戰自由女神曾用中華傲訣最後一式-劍敖中華;之後好像黃玉郎也在醉拳中永遠不死大反派小劍仙與主角王無忌於黃山決戰時所使用的最後劍式(應該意指誅天這個劍招,曾看過的人一定知道我講的是什麼),看來隔空招式都是大絕招,都是放在最後才使用,不過漫畫好看,現實中如果真有隔空招式出現,到讓許多人不以為然了…呵呵^^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近來在網上看到一部片電影快打旋風春麗傳Street Fighter: The Legend of Chun-Li,圖是她在學習「氣功拳」一景,其練習方式與我們練習的「丹元」很類似,這勾起了我二十年前的回憶,1987年那時Capcom有一款遊戲很出名叫Street Fighter Ⅱ(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聽過吧^^),大概在1992左右這個遊戲在台灣有一個很少見的版本叫Street FightⅡturobo的版本,即快打旋風Ⅱ加速版,在加強版(即Ⅱ'這個版本)的基礎上加快了遊戲速度並對各人物的必殺技做了少許調整。在這之前的Ⅱ及Ⅱ'這兩個版本CHUN-LI 春麗是沒有氣功的能力,這也是「氣功拳」的第一次面市,我想那時大因機板的記憶體容量限制,所以整個氣功的形態很簡單,氣功的形態採DHALSIM 印度人的Yoga Fire (瑜珈火球)改成藍色,而對手被攻擊到後即如同被VEGA 域加 Psycho Crusher (精神力量衝擊)擊倒呈現藍色火人的形態,我在網上找了一下這個版本的片頭及春麗傳的宣傳片於最下方^^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像當中在一冰果室曾看過漫畫「神劍闖江湖」一書,書中的時代是日本明志時代早期,主角是飛天御劍流(現實中應該沒有這個流派吧?就像陸奧圓明流是川原正敏編的一樣,大家不要太認真)的拔刀齋緋村劍心,想當然書中最厲害武術都是圍繞著主角流派的「神術拔刀術」跑,那個時候我想有沒有可能每一招(劈刀、撩刀…)都像拔刀術的速度一樣快?那麼就如火雲邪神: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呵呵今天KUSO了…有時人也是要有一點想像力的^^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04 Sat 2010 23:41
  • 套路

張相片
外國武術好像少見套路,比較重招式,我想在中國武術中套路是由許多招式組成,是創套路的人把他的對敵經驗,透過這一系列動作告訴你這拳要怎麼用,因此可見套路是一個傳承下來的「考古題」,早期人通常把這個「考古題」練好,進入實戰考試時通常就可無往不利^^圖為格鬥班休息之餘大家暢談武林典故時說到有趣的地方大笑圖。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上次提到刀法與棍法不可混用,刀有單刃,刀身扁,與棍不同,要善用其與空間之浮力與破風之利出刀、收刀才會快,至於重之道基礎在於背力訓練。圖為老師反手收刀圖。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勁」這種東西很難說,但易感覺,常見有人練不同武術但發的都是同一種勁道,事實上他只是多記了另幾個套路罷了,勁這種東西是需要用心去理解後用身體去發出來的。而多種勁是否可混合發出?我想只要是不矛盾基本上是有可能的。圖為我練習鷹翔發「金」之勁。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最近因為又一雙功夫鞋被我穿壞了,想去再買一雙,老師知道後拿他的鞋子告訴我,他這雙鞋穿了10年到現在都沒換,令我震驚的是這6年來我都已換5雙鞋了,每雙都是踩裂鞋底,借來老師的鞋來研究發到一個很奇特的地方,就是鞋底磨擦橫跡均勻,不像我的鞋在腳趾部份磨擦痕跡明顯,顯示老師的鞋底受力非常平均,見微知著,真是不可思議。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揮刀的時候,揮假刀與真刀怎麼看的出來,如果沒有將氣力貫注在刀上就是假刀,看不出來的人摸摸刀劍尖就知道,就是力要出尖,這是最基本的,如果作不到的話那個刀是不能用的。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同樣是「劈」,劈掛的「劈」,形意的「劈」,漢刀的「劈」有什麼不同?圓明武學的學習者在經歷多種武術的歷練中需明辨,同時也不要忘了明辨之前的博學、審問、慎思最後還是要能夠篤行。圓為謝教練講解劈掛格鬥。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4 Wed 2010 23:44
  • 一橫

張相片
一橫一豎,在練習鷹翔時重新再體會「一橫」的細緻之處,只要有一點偏差就不是一橫而是半斜或一斜,隨著時間增長這個"一"橫偶會不見,如同小說大唐雙龍傳中曾出現過的"遁去的一"般,要把這個一找到。練習就是體會如讓身體一直保持著這個「一橫」,最後與這個一橫同在,故拳諺云:一橫一豎,天下無敵。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3 Tue 2010 23:47
  • 受身

張相片
週日老師與谷諺在作組手時,谷諺不小心摔到頭,那時我與他討論基本護身的動作及重要性,並建議他在這個方面加強練習半年,把護身的動作變成本能,在危急之時可自然應用出來。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相片
昨日有學生說去參觀了某武術團體,我問有什麼收穫?他說看到很多缺點…他說一陣子後我再問有看到優點嗎?他說好像只有一點…,事後我告訴他我的看法也建議他儘量看別人的優點,也把這個優點學起來,這樣你就會越來越好,你要像一個藝術家塑造一個藝術品般將這個作品做的盡善盡美,告訴他也提醒我…不要認為自己很完美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