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補手片段-數學家與心理醫師的對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LL3v6Godjw )
我與老師在台灣國術論壇中聊到傳承,他曾說:唉!傳承有時是很炫的名詞,但有時也很沉重,棋靈王中的鬼魂「佐為」流轉時空中,只為了找到「進藤光」而非「虎次郎」,為什麼呢?

或許在電影心靈補手(Good Will Hunting,1997)中有所提示:

這段影片我沒有找到中文字幕,大概的意思應是MIT數學大師(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得主)發現到一個超級數學天才,
這個天才未經琢磨而且是個問題人物,他告知他的好友(心理醫生)希能能將他導正,
如果成功的話將有機會創造世界數學史上的偉大合作佳話,
就如哈代(英國數學大師)與拉瑪努金(印度最好的數學家Ramanujan,沒受收正統教育,在找到哈代之前曾寫信給另位兩位數學大師但都沒理他)一樣。

但影片的結束這位數學天才也沒有遵尋這位伯樂MIT數學大師成為數學界中的千里馬。
這是學生不對的一個例子,大師只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虎次郎必有條件不符合(我想在他的身體不好或許沒辦法在生命的過程中提升到佐為認為的神乎奇技,又或者其實虎次郎才是老師,秀策下的棋是上天為了給佐為看的),
或是佐為還沒有準備好,一直到了塔史名人的出現,佐為下出了那一局才準備好。
可能是時間不對、或是老師不對,或是學生不對。為了這個傳承佐為等了千年,一直到了遇到阿光他才完成任務。

俗諺有云:師尋徒要三年,徒尋師要三年。
時間、空間、老師、學生、藝術,只要有一個不對傳承者任務尚未完成只能繼續流轉,這樣藝術才有希望吧。


記得老師曾說過很謝謝我們才讓他暢所欲言的發揮,這也是我們的福報吧。有一個那麼好的老師,希望我也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學生啊!
晚些時候我把心靈捕手的資料補上!

常言道: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年節期間,看了周潤發主演的孔子-決戰春秋
感觸孔子在那時傳道非常不容易,
歷經人世間許多的苦,
我想孔子生在今日或許他「以民為本」的思想比較能夠讓世界接受,
可是他卻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極權時代,
所以今日歷史總是還他一個公道。
至聖先師不是叫假的,在文明的史上貢獻良多。


傳承者有時雖沈重,但厲害的人總是需向歷史負責,否則重則萬古如長夜。
養育蜘蛛人長大的班叔叔在臨終時留下一句遺言「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可不可以責任不要那麼大?
或許能力就不會強了,我是這麼認為的。

 

 


心靈捕手(1997)Good Will Hunting.

劇情: 

 

       就像Field獎得獎人Salieriesqe數學教授一樣,這部電影的開始,一位麻省理工數學教授在教室後面公佈欄上寫了一道很困難的數學題目,「有人能解開這極具挑戰的題目嗎?」一位從南方波士頓,令人頭痛的年輕清潔工卻解開了它,這位具有相當於Ramanujan(印度最好的數學家)等級的天才青年,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
        但除了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解答之外,我們也需要簡單的答案。羅賓威廉斯伴演一個短時間內能吸收大量知識的天才,卻從未思忖這份與生具來的能力,因而不斷為自己帶來痛苦與麻煩。劇中女主角全心付出,只為他;還有許多角色,如易受騙的精神治療師、公司招聘人員、愛哭的哈佛大學生、甚至國家安全協會、麻省理工保管人員...等。
        這部電影最值得欣賞的,是愛與關懷,遍滿於這男孩的週圍,一心一意盼能將他導入正軌。如果它只描繪出他的傲慢、自大、沈悶、冷酷,如同我們所看到的一般,那便只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外表,而非真實的內在。
        有太多的天才,他們都是不完美的,希望未來,他們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可惜好電影不會接二連三,這些天才是否能像劇中一樣,找到他們的未來及生命真實的意義,也不一定了?

    
導    演: 葛斯范桑 Gus Van Sant
編    劇: 麥特戴蒙 Matt Damon
班艾佛列克 Ben Affleck
演    員: 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麥特戴蒙 Matt Damon
班艾佛列克 Ben Affleck
Stellan Skarsgard
    
 劇照     
數 學
電 影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http://tw.myblog.yahoo.com/jw!xJyW4qeTQU7.npd38x2DAgf6/article?mid=1741&next=927&l=f&fid=19

拉馬努金(1887~1920)
Ramanujan,Srinivasa Aaiyangar 
印度現代數學家。1887年12月22日生於印度南方坦焦爾區的埃羅德,1920年4月26日卒於馬德拉斯附近。幼年時即顯示出數學才能,家境貧困,1904年獲獎學金入貢伯戈訥姆學院,潛心研習數學。1914年在G.H.哈代的幫助下進入劍橋大學,和哈代共同研究。數年間成果累累。在堆壘數論特別是整數分拆方面有突出貢獻。此外在橢圓函數、超幾何函數、發散級數等領域也有不少工作。他有較強的直覺洞察力,常能預見某些數學的結論,日後有許多得到了證實。1918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19年因患肺結核病被迫回到家鄉,次年病逝。
一切天才都是自己造就自己。天才不僅不可培養,也極不容易發現。在哈代之前,拉馬努金也曾給霍布森、貝克兩位著名數學家寫信,結果石沉大海.....所以,在發現天才方面沒有固定的操作程式。真正要緊的問題在於,一旦發現天才,就要給他創造良好的條件——正如哈代所做的。
哈代 
《知無涯者》:發現天才的傳奇故事 
  1913年初的一天,英國數學大師哈代收到了一封奇特的信。信是這樣開頭的: 
  “謹自我介紹如下:我是馬德拉斯港務信託處的一個職員……我未能按常規念完大學的正規課程,但我在開闢自己的路……本地的數學家說我的結果是‘驚人的’……如果您認為這些定理是有價值的話,請您發表這些結果……” 
  落款處,是一個素昧平生的印度人的名字——拉馬努金。接下去的幾張紙,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公式。 
  通常這類信件的命運只能是廢紙簍——那是每個數學家常幹的事。但是從8000公里外的南印度寄來的這封信,總讓哈代覺得有點蹊蹺。他沒有把信扔掉,跑到戶外活動去了,心頭卻牽掛著什麼。晚上,哈代特地把同事李特爾伍德請來,一道仔細研究一下。 
  南印度可是個貧窮落後的地方,那兒會出什麼人才呢?難道竟然是個剽竊者,不太像,因為有些誇張的公式即便是博學的哈代也感到陌生;是一個妄想者在瞎編亂造?更不可能,因為“有本事造出這類公式的騙子比起數學天才來更為罕見”。經過三個小時的鑒定,他們得出了唯一的結論,這些公式確實出自一位頂尖水準的數學家之手。 
  這則動人故事如今已成為數學史乃至科學史上的傳奇故事之一,同時作為兩個人學術生涯的轉捩點——拉馬努金因哈代而嶄露頭角,哈代因拉馬努金而熠熠增輝。人們渴望讀到這位印度奇才更多的生平故事。現在,《知無涯者》的出版終於彌補了這一缺憾。作者卡尼格爾自然也為拉馬努金的魅力所征服,他拿出極大精力走遍南印度和劍橋,查閱大量資料,採訪知情人……因此,在眾多傳記中,《知無涯者》成了迄今為止較為完整的一本,內容豐富,正文前還附有詳細的地圖、故居和人物照。該書英文原著出版於1991年。可能是由於1987年拉馬努金百年誕辰,他在印度與拉曼、尼赫魯同時被隆重紀念,加速促成這本書的寫就。它在美國成為暢銷書,並曾獲“美國書評界傳記獎”。 
  這本書給人最深的印象是,卡尼格爾作為一個現代人,能對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把握得非常之好(而這正是寫好傳記的關鍵),就好像生活在那個時代似的,實屬不易。讀《知無涯者》,感覺完全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紀錄片。卡尼格爾首先將我們引向19世紀末的南印度,1887年,拉馬努金出生在一個小村莊,他家族的種姓屬婆羅門,儘管高貴,但那時已很貧窮。父母都沒受過什麼高等教育,兄弟姐妹也都很平庸。大概是讀到一本數學公式手冊,促使他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結果其他課程受到了影響。後來,他結了婚(是包辦婚姻),又到馬德拉斯打工,生活比較艱難。但總算認識了一些好心人,他們都幫不上大忙,於是有人建議他與國外聯繫……在那封信出場前,卡尼格爾把鏡頭切換到劍橋這個莊嚴的地方,介紹另一位天才哈代。包括精英們的學術聚會,哈代如何反對陳腐的Tripos制度等,都寫得很有味。由於哈代的邀請,拉馬努金頗費周折到了英國。他工作很出色,但生活上不很適應,甚至自殺未遂。多虧哈代的努力,使他受到了學術界的尊敬。一戰結束後,拉馬努金因為不習慣英國的生活,回到了印度,與母親、妻子團聚,但家裏也是矛盾重重。因為疾病,這位傳奇人物於1920年去世,年僅33歲,臨死前仍在寫寫劃劃。在當時拉馬努金就已成為印度的一面旗幟,鼓舞了無數年輕人(後來印度出現了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 
天才不可培養,也不易發現 
  一般來說天才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才思敏捷型”,象棋大師就屬此類;另一種是“思想深沉型”,愛因斯坦無疑是其代表。無論哪一種,首先必須是成功者才能為人所知,而成功更多地依賴于非智力因素。建立原創性理論的機會並不多,所以換個時代愛因斯坦可能成不了愛因斯坦,海森伯成不了海森伯……這也就是為什麼認知心理學一般對科學大師或象棋冠軍並不特別感興趣的原因。 
  拉馬努金就截然不同,似乎比較難以歸類。他經常宣稱夢中娜瑪卡爾女神給他啟示,一早醒來就能寫下半打子極為誇張的公式,這顯然比速算家遠為罕見。哈代認為,拉馬努金的高超技巧(不妨稱之為“數感”),歷史上只有歐拉和雅可比才能與之相比。但是自高斯、黎曼、龐加萊以降,崇尚數感的時代漸漸過去,到20世紀布林巴基結構主義的崛起,數感被徹底埋葬。 
  所以,拉馬努金本不該引起當時的數學家太多的興趣,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這是因為,比起前輩他的數感自有獨特之處。他沒有受過嚴格的數學訓練,卻獨立發現了3000~4000個公式。寫給哈代信中的那部分,顯然只是“冰山之一角”。哈代仔細查看了這些在印度時就開始積累的公式,它們通常有高得不可思議的冪次,多重積分、和式或連分數,猶如“言簡意賅的警句,一兩行之間壓縮了極其豐富的數學真理”(卡尼格爾語)。哈代估計大約有2/3是歐洲數學家已經發現的,他感慨道,一個印度人孤獨地對抗著歐洲積累百年的智慧。 
  這些公式寫在著名的“筆記本”上。後世許多數學家參與整理、論證後認為,創新的內容不止1/3,加上改進與推廣,總的說來約有2/3的公式是新的,都可算是歐洲數學家的疏漏!尤其是其中也有少量錯誤,這樣一來,拉馬努金的思維方式更難以捉摸了,從而也就吊足了人們的胃口。所以哈代曾說,如果拉馬努金在青少年時期就被發現並進行一些培養,他可能會成為更偉大的數學家。但他就再也不是拉馬努金,而是一個歐洲教授了。 
  20世紀中葉,隨著布林巴基淡出歷史舞臺,數感又得到了一定的重視。畢竟證明華林猜想與比貝爾巴赫猜想時,“數感”就引起了轟動,尤其是1978年阿佩瑞運用極其嫺熟的古典技巧證明 ζ(3)是無理數,被評價為“一個布林巴基無能為力然而歐拉應該想得到的證明”。顯然,對嚴肅的認知科學研究來說,拉馬努金突出的數感比布林巴基的思考方式有價值得多。目前,研究拉馬努金的論文已超過300篇,至今仍無令人滿意的結果。 
  天才都不具有普遍性。如今一些“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和一批關於“天才”的書,在對孩子未來的設計方面產生多大誤導,實在無法估計。也許這就是《知無涯者》的教育意義所在。在書中卡尼格爾寫道,與其說是哈代發現了拉馬努金,還不如說是拉馬努金發現了哈代。哈代不是說過,一切天才都是自己造就自己。本書譯者之一、知名數學家齊民友教授也說,天才是不可培養的,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這裏的“求”除了培養,還可指發現的意思。也就是說,天才不僅是不可培養,也極不容易發現。據說每500個天才要扼殺499個。在哈代之前,拉馬努金也曾給霍布森、貝克兩位著名數學家寫信,結果還不是石沉大海?所以,這方面沒有固定的操作程式(比如考試之類)。拉馬努金恐怕在一千年裏也不會出第二個! 
  真正要緊的問題在於,一旦發現天才,就要給他創造良好的條件(所以這本書對決策者也有價值)——正如哈代所做的(到處宣傳,合作研究,並使拉馬努金成為皇家學會成員等)。人才難得,天才更是鳳毛麟角,自古天才與天才相知相遇的故事其稀罕程度可想而知,變成佳話也就不足為奇,而主人公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恐怕只能舉出哈代與拉馬努金的動人例子。 
  有一次我獨自走在秋夜的都市街頭,一路名品薈萃眼花繚亂,歡聲笑語不絕於耳。這大概就是所謂城市的人性化吧。我突然莫名地想到了卡尼格爾的這本書,想到那個逝去的年代。我猜測,原本世界很膚淺的部分已然佔據世界的全部,這正是現代都市人無不流露出某種幼稚的優越感的原因——然而,也許正是由於他們永遠看不到哈代與拉馬努金締造的那個世界,所以才有足夠的信心和興致,把生活裝扮得如此繽紛多彩。 
  (《知無涯者:拉馬努金傳》,[美]羅伯特·卡尼格爾著,胡樂士、齊民友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0月第1版,3330元)


我找到字幕版本,於15:30之後,為MIT數學大師與心理醫師的對話。(網址:http://www.56.com/u95/v_MjI1MzYxODA.html)



摘自:小叮噹結局 http://wushu.net.tw/bbs/viewthread.php?tid=683&extra=page%3D1&page=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