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片
在台灣學拳常聽到「招勢」、「形勢」,招勢不同於招式,形勢也不等於形式,如同有些八極拳門派所謂的金剛八勢就不會寫成金剛八式(不過我看中國大陸那邊好像是用這個"式",但有些名家開始也將"形"與"勢"混用)。我在剛學拳時對這個「勢」字常搞不太清楚,後來經老師提點後才有些了解,我們常說"勢"力範圍,勢通常含有無形的氣質。形是外在的動作,形意拳好像有外形內意之說,這個"勢"與"內意"都是抽象的東西,如果真要解釋,我會說勢是身體操作招式所產生的「張力」,這股無形的「張力」將會形成某種氣勢,故學習中華武術不能不懂這些無形(或抽象)的東西,故我們常說國術是「字訣」的武術,我也常反省著我對這些武術中的字訣了解程度多少,就是對這個武術了解多少,而不是一味的苦練。

在套路練習時需要趁勢而打,才能行雲流水。圖中崇璿做的動作是小八極拳中的「手擎乾坤」一勢,透過沈肩墜肘,雙手揚起之力,這裡有個向前與向上的勢,這個勢自然會帶動身體前進乃至進右腳將斧刃腿踢出,身體不需主動移動,腳也不需主動移動,手自然會帶動身體向前與腳向上移動,雖是招式,但有「訣」在其中,此訣為「揚」,招式變成招勢,由圖看來我想這個「勢」不需練八極拳的人也可以看的出來,身體與腳是趁這個勢而行的,就像騎機車第一次催油起步般…

我在練習時常思考著如何「趁勢」如何「轉勢」如何「蓄勢」如何…這篇寫的繞口了些,中國字就是同字不同意,同音不同字,大家多包函了^^

張相片放大圖

摘自:
中正紀念堂八極拳傳承週六班2011年03月12日紀實 http://wushu.pixnet.net/blog/post/267249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